案例
走进产业地标:中国石油戈壁滩上采油气

类别:案例   来源:火狐体育nba在线观看    发布时间:2025-03-05 19:04:46  浏览:1

  新中国成立初期,工业基础薄弱,只有采矿业、纺织业和简单加工业。75年来,我国用几十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,建成了门类齐全、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,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,占世界份额30%左右,成为驱动全球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引擎。新中国最早建成的钢铁生产基地鞍钢,第一座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,产出第一辆汽车的中国一汽……一个个载入史册的产业地标,正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绽放新时代的精彩。

  近期,人民日报推出“走进产业地标·跨越时空 产业向上”专栏,回顾中国制造由小到大、由弱到强的发展历史,感受产业向高攀升、向新而行的强劲力量,多家国有企业产业地标入选。今天,小新为您分享第二篇——《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加大勘探开发力度、推动绿色智能转型——戈壁滩上采油气(走进产业地标·跨越时空 产业向上)》。

  新疆克拉玛依石油纪念广场,克拉玛依一号井原址上,大油泡雕塑引得游人纷纷拍照留念。

  1955年10月29日,克拉玛依一号井喷出工业油流,宣告发现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。彼时,全国原油年产量不到百万吨,石油消费基本依靠进口,公共汽车只能背着煤气包作为燃料。来自克拉玛依的这个好消息,传向全国,振奋人心。

  从“没有草也没有水,连鸟儿也不飞”,到“遍野是绿树高楼红旗,密密的油井像无边的红地”,一首《克拉玛依之歌》唱出了这里的变化。近70年来,中国石油新疆油田(其前身为克拉玛依油田)已累计生产原油超4.4亿吨、天然气超1000亿立方米,原油产量连续22年稳产千万吨以上。

  走进克拉玛依博物馆,一张黑白照片吸引了记者的目光:结冰的井架旁,石油工人的衣帽已冻成冰甲,脸上却挂着笑容。那是1956年初春,气温低至零下30多摄氏度,克拉玛依二号井发生井喷事故,工人们奋战三天三夜成功抢险。

  这张照片,是克拉玛依人“安下心、扎下根、不出油、不死心”的精神写照。从1960年原油产量超160万吨,占全国年产量的近四成;到2002年成为西部地区第一个千万吨级大油田;再到近年来发现玛湖、吉木萨尔两个10亿吨级大油区,新疆油田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
  先看自然环境。克拉玛依油田刚开发时,除了一片戈壁和万里云天,没有树木、没有水源、没有村庄,用水只能靠骆驼从70多公里外的地方拉运,住宿则是挖个地坑、上面盖上梭梭柴的“地窝子”。夏季地面高温,5分钟就能烤熟鸡蛋,冬季在室外工作不一会儿手就会冻肿。

  再看地质构造。经过亿万年的挤压、拉张、叠合,新疆油田的地质结构好比手风琴演奏,油气分布规律和成藏模式复杂多变。“油藏被断裂带切割得很分散,忽有忽无、忽厚忽薄,有时在这处打井一天能产三四百吨油,但1公里外再打井,就啥也没有。”原新疆油田公司副总工程师张学鲁介绍。

  找油难,采油同样不易。这里有“流不动的油田”之称的超稠油,黏度高、流动性差,难以从地下采出;还有“磨刀石”之称的页岩岩层,孔隙度低、渗透性差,能够说是滴水不进,钻井需要下到地下几千米,在头发丝直径几百分之一的缝隙中“榨”出石油。

  对此,中国石油的工作者不畏难题、持续创新。例如,为破解超稠油开采难题,石油工作者们先是采用蒸汽吞吐技术,将200多摄氏度的高温蒸汽快速注入生产井加热,让稠油软化流动。

  “但对单井来说,生产时蒸汽需停止注入,稠油容易再次凝固,因此只能开采相对低黏的稠油。”原新疆油田公司企业首席技术专家张明玉回忆,技术团队又研究了多介质协同辅助蒸汽吞吐、火驱等热采技术。

  2008年,新疆油田风城油田作业区探索出双水平井蒸汽辅助重力泄油(SAGD)技术,为风城油田3.6亿吨超稠油开发找到了更好出路。风城油田作业区地质研究所所长杨果介绍,这种技术是在油层平行部署一对注汽井和生产井,将稠油逐渐蒸化流动后,借由重力下泄采油。借助双水平井SAGD技术,稠油采收率可从20%提升到50%至70%。

  “勘探开发出更多油气,满足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需求,挑战不小,但意义重大。”新疆油田相关负责的人介绍,新疆地区油气资源丰富,油气生产当量已连续3年居全国首位。眼下,新疆油田正围绕滚动勘探、提质增效等工作持续发力。

  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,不仅要靠“有条件要上,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”的干劲,更要靠转观念、勇创新的科学务实精神。

  从克拉玛依出发,穿过古尔班通古特沙漠,来到位于准噶尔盆地东缘的新疆油田吉庆油田作业区,现场井架矗立,工作人员紧盯各项参数,为钻头向下挺进“保驾护航”。

  作为非常规油气,页岩油是推动国内原油增产稳产的重要接替领域,开采难度不小。“页岩油储层好比埋在地下3000多米的‘夹心饼干’,我们要在其中找到厚度仅为1.5米至2米的‘奶油层’。”吉庆油田作业区经理杜雪彪介绍,项目团队创建了一套“黄金靶体跟踪”技术,能让钻头平稳穿行于“奶油层”,资源动用程度由50%提高至89%。

  今年前9月,吉庆油田作业区新开钻99口井,钻井进尺累计超56万米;页岩油产量达63万吨,较去年同期提高42%,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。“我国页岩油储量位居世界第三,开发潜力加快释放,我们有信心将明年的产量提升至140万吨,加快建成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。”杜雪彪说。

  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大,一口钻井动辄耗费上千万元,探索开发管理新模式,是提质降本增效的重要举措。

  在吉庆油田作业区五号平台,一个个紧凑排列的小“集装箱”,替代了传统的“磕头机”进行采油。平台片区长李培斌介绍,这些“集装箱”采用的是无杆泵采油技术,将相关设备从地面集成到井下,温度、压力等参数实时传送,管线亩。

  “在钻井和压裂环节,我们还引入市场化竞争模式,生产指标明显提升。”吉庆油田作业区地质研究中心党支部书记陈依伟介绍,通过应用一系列新技术新模式,2019年至2023年,作业区平均完井周期从91天缩短至39天,单井综合投资从7000多万元降至4200多万元。

  新疆油田有30多个作业区、几万口油气井,如何助力油气安全高效供给?在新疆油田生产指挥中心,记者找到了答案。20多米长的电子大屏上,各钻井的施工进度、钻压、转盘转速、出口流量等数据实时显示,如有不正常的情况会进行报警,为优化钻机调配、钻井提速等提供支撑。

  “目前3万多个油水井、3000多个注采计量站已实现数据自动采集、作业远程控制、故障按需巡检,油气井物联网覆盖率超过86%,生产应急事件下降30%以上。”新疆油田数智技术公司副总工程师段非说。

  从驻点值守、定时巡检,到少人或无人值守、按需巡检,从故障依靠人工判断、经验分析,到自动预警、智能分析,对于数智油田带来的转变,工作30多年的李培斌感触很深:“以前两个人一台车,无论天气如何,都要每天两次对油井进行采样巡视,最多能管理二三十口井;如今点击鼠标就能看到运作情况,1个人能管理300多口井,工作效率大幅度的提高。”

  节能降碳、清洁替代,也是油田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主攻方向。来到克拉玛依白碱滩区的光伏基地,近50万块光伏板连绵不绝。新疆油田新能源项目部副主任罗英逊介绍,光伏基地每年发出的绿电超过3亿千瓦时,其中2.2亿千瓦时接入油田电网自用,替代生产中使用的化石能源,剩余则接入国家电网。

  20多公里外的采油二厂二氧化碳捕集、利用与封存(CCUS)先导试验区,周边收集来的二氧化碳注入油井,能够降低原油黏度,提升石油流动性和采收率,实现变废为宝。

  “去年投用以来,试验区的日产油量从14吨增加至65吨。”新疆油田CCUS项目经理部经理孙凯介绍,目前新疆油田11个CCUS试验区的日注碳量超过1500吨。

  回到1955年克拉玛依一号井喷出工业油流的那一夜,本该下班的青年人不舍离去,在井架不远处烤着火,兴奋地谈着克拉玛依油田的光明远景。近70年过去,在辽阔戈壁上,钻井向更深、更难处延伸,天山南北将创造更多奇迹,为祖国发展加“油”争“气”。(人民日报记者 丁怡婷 蒋云龙)

  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  刘畊宏回应掉粉854万,“应该已掉了1189.6万粉丝,我还是在线免费带网友跳操”

  41岁歌手方大同去世,此前曾因气胸住院 专家:气胸在瘦高体型发病率较高,有致死风险但概率小

  烤鲍鱼女主生活照曝光,眼神勾人!其男友心机重曾拒10万封口

  惠州楼市来势汹汹,惠州待售二手房从94000多套增加到了97000多套

  英伟达、联发科 WoA 合作成果:NVIDIA N1X 工程机现身 Geekbench

搜索